首页 >> 刺桑

新疆伊犁州直蔬菜大棚二十年的变迁0膀胱豆

文章来源:李江农业网  |  2022-07-21

新疆伊犁州直蔬菜大棚二十年的变迁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60年来,伊犁州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温室大棚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原来冬季只有萝卜、土豆、大白菜的“老三样”早已成为历史。如今,不论春夏秋冬,只要你走进蔬菜大棚,都能看见品种繁多、长势喜人的各类蔬菜。

8月20日,记者走进伊宁县吉里于孜镇科技示范田,跟随该县温室种植经验丰富的王福海话蔬菜大棚的变迁。

王福海是吉里于孜镇科技示范田最早搞蔬菜大棚的菜农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他和村里人一起摸索建起几座拱棚,从此伊宁县有了第一代蔬菜大棚,秋延晚辣椒、茄子、西葫芦赶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拱棚蔬菜种植成了伊犁菜农致富的一把“金钥匙”,每亩年收入超过1000元。

回忆起最早的大棚王福海说:“那时候就是老工棚,是用粗杆子、木头绑的,人进去得蹲下干活,杆子撑起来的地方才能抬头,大棚的墙也只有50厘米厚。”王福海说,进入到拱棚里不仅操作不方便,冷空气来袭时,蔬菜还很容易受害。第一代大棚稳固性较差,经不住大风侵袭,使用寿命也不长。为了让大棚发挥更好的效益,在政府的帮助下,王福海又建起了第二代大棚。

虽说二代大棚比一代大棚宽敞许多、也结实很多,但由于大棚里有很多根用于支撑的立柱,对平时的耕种尤其是机械进入耕种造成了很大影响。经过多方考察,王福海又把二代大棚改成了现在的三代大棚。

王福海说:“现在的大棚高,也宽,种菜的面积也大了,采光好,温度正合适,抗冻,高度也由以前的一米半变成现在的4米,跟以前大不一样。”

大棚的外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王福海觉得,从自己刨坑盖棚到使用挖掘机,从手动卷帘到自动化卷帘机,从生炉子给大棚供暖到自动控温的冬暖式大棚,这些变化都让他感慨不已:“最早种菜就是拿驴犁地,铁锹挖地,一座大棚紧赶慢赶两个人得挖一天,挖得还不是那么碎,还要拿耙子耙两天。现在用旋耕机,一亩地的大棚只需一个小时,土地整得跟筛子筛过的一样。”

随着品种改良和技术提升,一年种两茬,一茬秋后,一茬早春。如今,王福海家的大棚一季采摘量比以前一年的产量还多,收入也增加到亩均近1万元,比20年前翻了近10番。

在距离王福海家不到两公里的伊宁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王福海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有他向往的节能温室、阴阳温室、鸟巢温室等******现代化温室。今年,这个集培训、试验、示范、观光、生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与杭州同莆鸿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全疆率先把中国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应用平台运用到示范园里,也就是说现在伊宁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只要用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进行网上操作,就能察看温室大棚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邑温室大棚的通风、灌溉和微喷等作业。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让农产品销往内地卖出好价钱成了农民******的心愿。

据了解,为扶持设施农业发展,从2012年起,自治州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发展设施农业,逐步形成了全社会齐抓设施农业生产的良好氛围。同时,将改造旧棚、消除空棚和优化设施农业种植结构结合起来,2011—2012年共改造旧温室13050座,改造后的温室70%以上用来发展设施油桃、韭菜、葡萄、花卉和食用菌等。2012年,自治州设施农业每亩单产达9.07吨,亩效益达2万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5%和47.9%。

目前,全州共有设施瓜果大棚6933座,占温室总数的25.9%。今后还将逐步调整至果品、果菜、叶菜、食用菌各占四分之一,蔬菜深冬以叶菜为主、春秋以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结构。

世界那么大,而立之年的葫芦兄弟又要干嘛?

上海创意年会策划案例

伊朗建军节阅兵“雷”霆万钧

卖鸡肉找对象

互动——公关的利器